遵义干部学院是经中共贵州省委决定设立的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2011年挂牌在中共遵义市委党校,并依托中共遵义市委党校开展干部培训。中共遵义市委党校创办于1949年,1998年兼办遵义行政学院,2012年兼办遵义市社会主义学院,2009年升格为副厅级机构。2012年中央组织部在干部学院挂牌 “全国党员干部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2013年国家公务员局在学院挂牌“全国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 2016年中央组织部在学院挂牌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形成了“一校三院三基地”的办学格局。
学院占地面积4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名学员食宿培训。
学院设有党政办、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学员工作处、培训处、总务处、计财处、图书信息处、科研处、保卫处、决策咨询研究中心等11个处、室、中心,有党史党建、基础理论、公共管理、经济管理、法学、文史、统战及民族宗教等7个教研部。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教师44。教师中有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5人、研究生8人、有教授3人、副教授20人、另聘有20余名省市领导、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学院(校)是中央党校远程学习网、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学习网、全国文化共享工程远程学习网、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清华大学远程学习网和贵州省“新时代学习大讲坛”等远程培训网络的市级学习中心,是遵义市“高端讲坛”主会场,遵义市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中心、遵义市党员干部在线学习中心。学院(校)先后荣获中央党校电化教学先进单位、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全省远程教育先进单位、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连续九年获得“国家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优秀学习中心”等称号,连续十四年获得市直机关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是遵义市文明单位、遵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遵义市农村远程教育先进单位、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
校院文化:
一个校训:实事求是
两创目标:创特色校院 创文明单位
三高要求:教学高质量 管理高水平 服务高标准
四化工程:教学科研信息化 行政管理科学化 后勤服务社会化 校园建设园林化
发展定位:建成面向全国、条件一流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西部国情教育特色品牌基地。
培训理念:思辨铸魂 特色立院
点赞(11355) 访问数量:(1361)
负责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市委讲师团)日常工作运转和综合协调,承担文秘、会务、督查督办、档案、机要保密、外事、信访、脱贫攻坚、目标考核等工作。
党政办主任:陈传宇
党政办四级调研员:刘建强
党政办副主任:冯 娟
党政办副主任:伍 勤
党政办文书科科长(正科级):徐 懿
党政办行政事务科科长(副科级)、三级主任科员:曾凡真
联系电话:(0851)28925378
传 真:(0851)28930811
点赞(9914) 访问数量:(23665)
承担教职工录用、调配、任免、考核、奖惩工作;承担党校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聘任工作;拟定教师培训、进修、聘用和实习计划;承担机构编制、人事劳资、人事档案工作;负责机关党委日常事务和老干部、群团工作;协助校委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人事处处长:肖立邦
三级调研员:阙福建
人事处副处长:陈一华
人事处人事教育科科长(副科级)、三级主任科员:王 青
人事处党建科科长:彭 军
联系电话:(0851)28920151 (0851)28925143 (0851)28921456
点赞(9824) 访问数量:(21629)
负责编制教学计划,管理、组织、协调教学活动;负责学员考试、论文写作答辩、证书发放和相关教务;承担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管理工作;拟定学科发展规划,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督查、评估、研究并提出教学工作改革方案。协同有关部门进行教学基地建设;负责对县(市、区)党校(行政学校)进行业务指导。
教务处处长:海芬丽
教务处副处长:王 徐
教务处教务管理科科长(正科级):邹道霞
教务处县级党校工作科科长(副科级)、三级主任科员:卢 莹
教务处三级主任科员:范乾胜
联系电话:(0851)28933394 (0851)28925365
点赞(9672) 访问数量:(21396)
组织实施市内外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负责组织学员入学并开展入学教育、党性锻炼活动和班级管理;负责班主任(组织员)安排和管理;指导学员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负责学员学籍收集、整理和保管;考核鉴定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综合表现。
培训处四级调研员:杨文杰 0851-28915783
培训处副县级干部:卢丽萍
培训处副处长、一级主任科员:吴 静
培训处副处长、一级主任科员:周永滨
培训处对外联络科科长(正科级):陈 林
培训处学员管理科科长(副科级)、二级主任科员:许 莉
培训处高级技师:成思悦
联系电话:(0851)28925351(传真) (0851)28917800 (0851)28951045
点赞(9606) 访问数量:(24206)
配合有关部门实施重大主题宣讲和形势政策专题宣讲;组织撰写宣讲提纲,开展“七进”宣讲活动;组织开展讲习员培训、业务交流、教学研究;协调指导县(市、区)宣讲工作;负责本校对外宣传工作;负责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有关服务工作。
宣教处处长:裴家骏
宣教处副处长、四级调研员:李宜淑
宣教处综合科科长(正科级):张一清
联系电话:0852)-28951255 (0852)-28918001 (0852)-28918213
点赞(9569) 访问数量:(19448)
负责图书文献、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开发,提供信息服务,健全服务体系;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维护、管理、使用,对电化教学及会议、集中活动等提供技术保障、教学辅导,进行教学评估。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全市党员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干部在线培训;组织党员教育示范培训;指导全市党员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及其教材建设。
图信处处长、三级调研员:哈 磊
图信处副处长、一级主任科员:罗 高
图信处三级主任科员:乔 卫
图信处干部:袁 浩
联系电话:(0851)28921460
点赞(9573) 访问数量:(20125)
组织编写校(院、团)科研规划,管理、组织、协调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制定科研管理制度,管理科研档案;申报科研课题并组织实施;开展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承担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服务、发挥新型综合智库作用。负责校刊组稿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组织编写具有遵义特色的干部培训教材。
科研处处长、三级调研员:陆道宏
科研处副处长、一级主任科员:马 楠
科研处科研工作科科长(副科级)、二级主任科员:郑 颖
联系电话:(0851)28929149 (0851)28917752
点赞(9608) 访问数量:(19948)
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管理、采购,提供相关后勤服务保障。内设后勤服务管理科、基础设施科。
总务处处长(保留正县级):张晓武
总务处副处长:娄长芳
总务处后勤服务管理科科长(副科级)、二级主任科员:霍学梅
总务处保卫科科长(副科级):左 陈
总务处技师:王文建
总务处技师:徐 松
总务处高级工:张春生 倪国清 王正金 漆志钦
联系电话:(0851)28939179 (0851)28917113
点赞(9753) 访问数量:(20828)
负责财务、审计和国有资产管理。
计财处处长:杜红曼
计财处财务科科长(副科级):李 倩
计财处会计:吴林忠
计财处工作人员:梅久明 张 蕾
联系电话:(0851)28917521 (0851)28925655
点赞(9703) 访问数量:(19706)
负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学科教学科研工作。
基础理论教研部主任、二级调研员:王安寨
基础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王菡祺
基础理论教研部副教授: 陈天琼
基础理论教研部讲师:周 杰
基础理论教研部讲师:张森林
基础理论教研部教师:龚月贤
点赞(9630) 访问数量:(19889)
负责中共党史各学科、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理论、党务工作等学科教学科研工作。
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陈正奎
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吴 娟
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韦 佳
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田 利
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周 骞
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刘自强
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琚晓庆
点赞(9475) 访问数量:(20210)
负责经济理论、经济学说史、财政金融等学科教学科研工作。
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黄文叙
经管教研部副教授:金明雄
经管教研部副教授:林 红
经管教研部副教授:张亚兰
经管教研部讲师: 姚秀丽
经管教研部助教:谭映雪
经管教研部教师:杨 伟
点赞(9745) 访问数量:(20126)
负责行政管理、公共管理、领导科学等学科教学科研工作。
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谭 茜
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龙重潭
公共管理教研部助教:郑 琳
公共管理教研部助教:杨 沁
公共管理教研部助教:任国琴
公共管理教研部助教:和劲松
点赞(9646) 访问数量:(19689)
负责以宪法为主的法学、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教学科研工作。
政法教研部主任:王枝明
政法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冉 媛
政法教研部教授:黄 宇
政法教研部副教授:李兴开
政法教研部副教授:舒 畅
政法教研部讲师:黄江勇
政法教研部教师:张辉云
点赞(9493) 访问数量:(19712)
负责历史、文化、科技、社会和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民主党派建设理论、民族宗教理论等学科教学科研工作。
文史统战教研部副主任、讲师:廖丽娟
文史统战教研部副教授:汪 烜
文史统战教研部讲师:田 好
文史统战教研部讲师:牛 聪
文史统战教研部讲师:杨光敏
文史统战教研部助教:刘映宏
文史统战教研部助教:陈若鸣
点赞(9634) 访问数量:(19659)
负责长征学等学科教学科研工作以及遵义会议及其精神挖掘、整理、研究等工作。
遵义会议研究中心主任:徐 勇
遵义会议中心副教授:陈 勇
遵义会议中心讲师:张 伟
遵义会议中心教师:江志平
点赞(8772) 访问数量:(18216)
中共红花岗区委党校 红花岗区行政学校
中共遵义市红花岗区委党校创建于1975年5月,原为中共遵义市委党校。1997年8月撤市设区后改名为中共遵义市红花岗区委党校。1998年4月,经区委、区政府批复同意兼办区行政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2002年8月,区委在红花岗区南部新城海尔大道状元路新建区委党校,占地16000平方米,房屋总面积6500平方米,总投资1159万元。办公区设有教学楼、办公楼,有大小教室23间,配有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远程教学报告厅以及图书室、阅览室、文娱室、健身房、讨论室等先进硬件教学设施,有150个床位的学员住宿和同时容纳300人就餐的迎宾楼,室外有篮球场、停车场、拓展培训等配套设施。
区委党校为实行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单位,下设办公室、行政科、教务科、培训科、教研室、电教室共六个科室。现有在职干部职工25人,其中党政管理人员17名,专业技术人员8名(副高级技术职务人员2名,中级技术职务人员4名,初级技术职务人员2名)。
2001年11月,区委党校被确定为中组部、省委组织部设在贵州省的基层党员培训基地之一;2002年8月,设立中央党校远程教学B级站;2006年2月,确定为红花岗区南部片区农村现代远程教学中转站;2008年1月,被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确定为在职研究生教学点之一;2009年11月,建立清华大学确定为革命老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站;2010年4月,被中国登山协会确定为素质拓展训练基地;2010年11月,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澳门冯志强贵州红花岗教学站;2010年12月,被国家人口计生委确定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远程宣传教育工作站;2010年12月,建立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红花岗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点赞(7426) 访问数量:(8184)
中共遵义县委党校 遵义县行政学校
中共遵义县委党校创办于1961年8月,2001年5月与遵义县农广校合并办学,实行党校、行政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学模式。
学校占地面积17.8亩,建筑面积10710.32平方米,校园由教学综合楼、学员楼、食堂和教职工宿舍、操场、绿化带及停车场等构成。学校有容纳40人、120人的多媒体教室各一间,可容纳260人的多功能报告厅一间,普通教室六间,有40台计算机的教室一间,有县情教育室、党史教育室、警示教育室各一间,有1.7万册藏书的图书室和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各一间,有学员活动的室外体育活动场和室内健身房,有标准化学员宿舍60间120个床位,有可同时容纳250人就餐的餐厅,有覆盖全校的光纤网络、中央党校卫星远程教学C级站、中央农广校卫星接收站和清华大学扶贫教育站。校园环境优美,办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优良。
学校编制数37人,现有职工36人,其中专兼职教师25人,有副高职称9人,中级职称11人。
学校实行校委会领导体制,校长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志永兼任,常务副校长吴前宽主持工作,领导班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民主,全校教职工工作积极、负责。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内部管理,积极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功能的办学形式,以党员干部教育、公务员培训为主体,结合农广校中专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成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的办学格局,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同级党校、农广校前列,成为遵义县一所具有党校特色的干部教育主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几年先后被评为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全国农广校系统先进集体、遵义市文明单位、双创先进单位、平安校园等,连续五年在全县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荣获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三次, 2010、2011年分别荣获全市党校系统综合考评一等奖,2009年在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A级校。
我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一是争取把党校、农广校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议事日程,不断加强党校建设,先后投入专项资金100多万元,改建楼房,添置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二是邀请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为党校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三是请县委、政府的领导到党校上课、作报告,将县委、政府的较大决策、发展思路通过党校课堂宣传给学员,辐射到全县各镇乡。四是始终坚持发挥县委党校在全县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仅2011年,我校承办和协办各种培训班就有139期(次),培训干部14500多人次。现常设有党务干部、团干部、村干部、新任副科级干部、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现代农业培训等班次。
我校在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形成了“校委会是核心,教学科研是灵魂,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校风学风是形象,管理和服务是保障”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化。坚持岗位大练兵,落实以教务室为主体的教学责任制:实行集体备课、课前调研、新课试讲、课后分析总结、教学督导等制度。进一步探索科研工作新模式,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近几年来参与完成县委调研课题5项,参与市委党校科研课题3项,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文章总数为59篇,其中获省级奖1篇,获市级奖4篇。
通过多年努力,我校在发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和宣传上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党校、农广校整合后独特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理念,积极探索“校镇”、“校村”、“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开辟新的办学途径。近两年来,依托、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共培训学员9127人次,为加快遵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努力与贡献。
点赞(7636) 访问数量:(6114)
中共仁怀市委党校 仁怀市行政学校
中共仁怀市委党校是仁怀市委的重要工作部门,是仁怀市委培训领导干部和进行理论研究的直属事业单位。
中共仁怀市委党校始建于1959年11月。原名中共仁怀县委党校(1995年11月仁怀县撤县设市,本校相应更名),“文革”期间被“五七”干校取代,1969年3月撤销“五七”干校,学校的机构建制曾一度不复存在。1979年10月恢复中共仁怀县委党校建制。1983年11月,党校校址迁建于国酒南路。1997年4月,为服从于仁怀城区市政建设的工作大局,拆除了校舍,尔后,党校工作一直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开展。到2002年下半年,党校重建工作列入仁怀市委要议程,新校舍工程于是年11月动工,历时10个月,至2003年8月中旬新校舍在仁怀市委后院竣工落成并投入使用。2003年9月,我校经批准成立仁怀市行政学校,将全市公务员培训的工作纳入了党校工作一体化的轨道,2003年11月,建立健全了二级工作机构,设置了办公室、学员科、教研室、总务室四个科室,2004年5月增设电教中心。2008年,又争取财政资金30万元,购置电脑40台,建成电教室,并为老师配置了电脑,初步实现了教学资源互补,由于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硬件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仁怀党校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学校位于仁怀市市鼓山路,占地面积13亩,建有全框混结构四层教学综合楼一幢,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内含标准教室12间,多功能大教室1间,图书资料室1间,大餐厅1间,厨房1间,办公室4间,值班室(保管室3间,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基本齐备,功能初步配套,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央党校远程教育C级卫星接收站1座(天网),正在安装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接收(地网)系统。学校现有设施能同时容纳500名学员上课,150名学员住宿,200人就餐,使仁怀市干部培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常务副校长1人,副校长1人,参公人员7人,任课教师9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4人)。
2010年以来,我校通过努力,成为“清华大学革命老区现代远程教育贵州遵义仁怀市教学站”和“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远程教育仁怀市教学站”,在培训中我们充分利用我校清华大学远程教学站(点)的优势,把教师授课与名师名校的远程教学结合起来,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我校首次举办的清华大学、贵州仁怀领导力论坛暨中共仁怀市委中心学习组2010年第二次集中学习(扩大)会,清华大学教授王传利亲临上课,提高了党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我校在提高教师素质上很下功夫,一是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坚持组织听课和评课等一系列教研活动,通过以老带新办法使年轻教师尽快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二是加强与比邻省、市、县党校的合作,积极参加10多所党校组织的渝南黔北党校协作体,为党校发展拓宽了渠道。同时,我校继续加强理论调研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调研活动,建立领导科研责任制,重新修定了《仁怀市委党校教职工撰写调研论文奖惩办法》和新制定了《中共仁怀市委党校课题与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严格实行校内课题申报制度,积极鼓励教职工进行调研和科研活动,2010年承担和完成了遵义市委2010年重大课题《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的两个子课题《赤水河流域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条件》和《赤水河流域重点产业研究》的调研和撰写工作,〈科学咨询〉〉、《现代教育报》、《教育科研》、《仁怀报》等刊物上发表的文章 9 篇,2011年承担和完成了遵义市委党校课题2个,在《中国城市经济》、〈〈科学咨询〉〉、《新农村》、《中国农业信息》、《贵州省委党校校报》、〈等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达 19 篇。同时,在党校内部还创办的刊物《党校教学》、《“双创”工作》、《党建工作信息》、《远教工作动态》、《综治创安工作》简报。为进一步发挥党校“党委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科学研究是党校教育的基础”作用以及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2年,我校在鲁班新区新建60亩校园方案已经立项,进入配合国土、城建、设计等相关职能部门作出详案的阶段。各项工作超前运作,主体班培训坚持培训立校,大力提高干部培训质量,按照市委2012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仁组通【2012】8号文件(《 仁怀市远程教育“大远教培训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目前已举办乡镇培训班2期、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培训班1期,培训学员316人。为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派出教师会同市委宣传部对全市各乡镇、部门进行宣讲6次。同时,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提升咨政服务能力,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
总之,仁怀市委党校1979年恢复办学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学历教育大发展 ,从1995年举办学历教育至今已招收学员 2620 人,毕业学员2620 人。 主体班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十三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57 期,送教上门到基层 183 次,轮训培训各级各类干部 32050多人,为“兴仁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点赞(7436) 访问数量:(7714)
中共赤水市委党校 赤水市行政学校
中共赤水市委党校的前身是赤水县委党校,始建于1959 年8 月,校址在赤水一中旁。“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办。1979 年5 月,恢复正常工作,校址在长湾佗大糖厂内。1980 年初校园搬迁至大溪口, 1989 年搬到公园路51 号。1990 年12 月22 日赤水撤县建市,赤水县委党校更名赤水市委党校。现校址:贵州省赤水市市中公园路51 号。
党校现有占地面积4.2亩,拥有教学楼一幢,含普通教室6 间,电教室一间(安装电脑24 台),图书室一间(图书5000 余册),学员宿舍一幢(含床位60 个),并建有食堂、篮球场、停车场等较为完善的后勤设备。
赤水市委党校实行校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5年11月,市通字〔1995〕11号文件决定,党校增挂“赤水市干部培训中心”和“赤水市行政学校”校牌与市委党校三块校牌一套人马,并建立“校务委员会”领导党校工作,校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教务科、学员科、总务科。
赤水市委党校自2001 年开始信息化建设,几年来,围绕建设信息数字校园的目标,多渠道筹资,先后建起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背投教室、中央党校远程教学C 级站(2003 年6 月建成),并于2003 年年底接通远教光纤网,实现“天地网合一”,组成党校“三网”(卫星网、光纤网、局域网)为一体的信息化教学体系,各科室也基本实现计算机网络办公。
几十年来,赤水市委党校、行政学校培养和造就了数以万计的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乡土人才以及社会复合型人才。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中共赤水市委党校成立至今,己有50 年的历程,回顾过去,我们充满了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上级有关精神,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加强党校改革和发展力度,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以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干部党性修养,拓宽干部世界眼光,增强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提高干部理论素养,为实现赤水“四化一强”主战略,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新赤水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点赞(8081) 访问数量:(6391)
中共道真自治县委党校 道真自治县行政学校
中共道真自治县委党校设立于1962年3月,1967年1月因十年动乱停止工作,1973年3月恢复开展工作至今。原校址距县城以东3公里,校园占地面积1254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1999年,为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与道真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整合教育资源,统筹办学,形成“一个阵地、一套班子、多块牌子、多种功能、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
学校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4000余平方米。现有党校编制教职工11人,其中行政管理、教学科研人员9人,后勤工作人员2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较齐全,有清华大学教育扶贫远程教学C级站1个,县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1个,多媒体教室10间、电子阅览室1间,计算机100台,图书藏量2万册。
中共道真自治县委党校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市委党校的具体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道真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干部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坚持开展党员教育和干部培训活动,为全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提高干部素质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学校主体教学班培训人数年均1000人次左右,举办其他培训(如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技术工人培训、新录用事业单位人员岗前培训等)年均1000人左右。
中共道真自治县委党校全体教职工团结奋进,党校工作呈现出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良好局面。
点赞(7631) 访问数量:(5353)
中共习水县委党校
习水古称“鳛部”“鳛国”,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东邻桐梓县,南与仁怀市、古蔺县毗邻,西北与赤水市接壤,北邻合江县、江津市、綦江县,总面积31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区),现有人口72万。素有“生态之城、避暑天堂”“黔北煤海、能源大县”“白酒基地、美酒之乡”“神奇之笔、经典红城”之称。
中共习水县委党校始建于1962年11月。从建校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16年间,一直没有固定校舍,教职工最多时才仅有专、兼职人员共6名。1984年春,县委调整充实了党校领导班子,专兼职教员、工作人员增加为11人,至此,习水县委党校初具规模。1985年6月,中共贵州省委正式批准习水县委党校招收干部中专生,学制两年,习水党校开始走向中专体制正规化办学道路。
从1994年起,建立习水县行政学校,实行中共习水县委党校、习水县行政学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同年,习水县委党校设立了中共遵义市委党校大专函授站;1996年,设立中央党校函授站;2001年,设立了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大专和本科函授站;2006年,按照“深化教学改革、拓宽办学渠道”的思路,与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联合举办函授在职研究生班;2007年,走向与国民教育联合办学之路,设立了西南大学函授站。2010年,建成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2013年6月,搬进新校区开展办公,2014年,习水县委党校、习水县农广校进行机构整合,整合后的县委党校、农广校,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一套培训计划。
习水县委党校属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校长由县委组织部部长兼任,设常务副校长1名,副校长3名,下设七个科室即办公室、教务科、项目科、科研科、总务科、电教科及对外培训管理中心。党校编制为31人,现有教职工26人(另抽调2人,实为28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6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有5人,中级职称教师9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4人,工勤人员2人。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充分发挥干部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高干部素质,我校2012年共培训干部1536人次,校内教师发表文章共8篇,其中省级刊物2篇,县级刊物2篇,内部刊物2篇,完成课题11个,其中市级课题1个,县级课题2个,校级课题8个,编写教材2本。2013年共培训干部753人次,校内教师发表文章共11篇,其中省级刊物4篇,县级刊物4篇,内部刊物3篇,完成课题10个,其中市级课题1个,县级课题1个,校级课题8个,编写教材3本。2014年共培训干部2366人次,校内教师发表文章19篇,其中省级刊物5篇,县级刊物2篇,内部刊物12篇,完成课题11个,其中市级课题1个,县级课题2个,校级课题8个,编写教材3本。
同时,按照《贵州省2013—2017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省市有关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及干部教育特色资源开发工作部署,我校依托“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出的“四渡赤水”体验式教学已经成为习水干部教育培训的特色品牌,仅2014年来,我校就累计接待了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等对外培训班19期次,累计培训学员1056人次,真正强化了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发挥了干部教育培训“固根守魂”的功能。
2015年2月,习水党校升格为副处级培训机构。目前,习水党校形成了“远程教育、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参观考察”“四位一体”,并聘请专家、教授、领导到党校上课相结合的办学特色。
习水党校在省市党校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政府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拓宽党性锻炼渠道,加强干部培训管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实现富民、强县、设市、率先小康的四大历史任务而努力奋斗!
点赞(7425) 访问数量:(5765)
中共绥阳县委党校 绥阳县行政学校
中共绥阳县委党校、绥阳县行政学校位于县城区诗乡大道,左邻风景优美的洋川河,右接绥遵高速连接线,是中共绥阳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下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县委县政府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开展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
中共绥阳县委党校初创于20世纪60年代, 1978年恢复正科级建制,正式成立中共绥阳县委党校。2003年,成立绥阳县行政学校,形成“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的管理模式。
学校领导机构实行校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图书室共4个科室,学校现有教职工21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其中,高级讲师3人,讲师4人,助理讲师 5人;工勤人员1人。
中共绥阳县委党校(行政学校)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履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有关规定赋予的职能职责和业务范围,培训轮训副科级、股级、村级党员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培养理论干部;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承担县委、县政府下达的调研任务;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开展干部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开展与省内外以及全市兄弟党校的合作与交流;完成县委、县政府和中共遵义市委党校(遵义市行政学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近年来,我校按照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心,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提升党校教学水平。在2011-2012年新开设20个教学专题,并对新增专题实行项目化管理,采取新课试讲、专家评课准入制度。对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进行了探索。有效利用清华大学远程教学资源为全县各行业培训提供了优质服务平台,2011年,荣获全市党校系统考核一等奖,充分发挥了干部轮训培训的主渠道作用。
我校大力推进教学科研工作,科研工作始终围绕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服务、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不断加大投入,使党校科研水平取得明显实效。2010年创办校刊《求索》,2010-2011年,分别完成市委党校校级课题《绥阳县风华工业园区建设的调查与研究》、《构建绥阳县和谐矿区的调查与研究》,鼓励教师在各级刊物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
2011年,党校以“万名干部下基层”、作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党校干部职工作风整顿,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服务基层取得新成效。2011年,荣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属地管理先进单位”。
根据中专体制评估工作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2009-2011年县政府共拨付专项资金120万元,完成党校办公楼、学员楼改建,教学设施更新,基本达到了设施完善、功能配套、平安有序、环境优美的办学条件。全校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分教学办公区、学员生活区、家属区,可同时容纳300名学员上课、50名学员住宿、120名学员进餐。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在新形势下,县委党校将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共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大力推进党校改革发展,深入实施精师强校发展战略,打造一流的县级党校,全面整合培训资源,提升党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县委党校(行政学校)在绥阳县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职能作用,紧紧围绕全县“四化一工程”战略,为实现开放绥阳、效率绥阳、魅力绥阳、幸福绥阳作出贡献。
教学办公大楼
学员楼
多功能报告大厅
学员宿舍
电教室
点赞(7410) 访问数量:(5307)
中共桐梓县委党校 桐梓县行政学校
中共桐梓县委党校创建于1959年,前身是中共桐梓县委班,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停办,1977年恢复,但因教学条件不具备,未正式开班,1982年11月底开始正式办学。1993年9月,设立省委党校桐梓函授站,开办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省委党校函授专科、本科班和市委党校业余大专班。1995年兼办桐梓县行政学校,挂牌成立“桐梓县干部培训中心”。1997年桐梓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并入党校,至此,形成“四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格局。后又挂牌“桐梓县文明示范学校”和“桐梓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中共桐梓县委党校位于桐梓县城西堰塘湾,占地11.27亩,房屋总建筑面积3465.7平方米。学校有教学楼一栋,有教室9间,其中多媒体教室2间;有学员楼一栋,可安排90名学员住宿;有学员食堂一间,约300平方米;有微机室一间,多功能报告厅一间;有篮球场一个。
2009年,学校批准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和函授办四个科室。现有在职教职工19人,其中:党政管理人员10名,工勤人员1名,专业技术人员8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名)。同时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客座教师队伍,能承办各类培训。
点赞(7379) 访问数量:(5252)
中共湄潭县委党校始建于1959年8月,办学之初,无固定办公场所,多借用民舍。1981年5月,县委决定在县城后城坡新建县委党校,1984年10月建成,沿用至今。
湄潭县委党校踞老城后山坡之顶,背靠花果山,四季草木葱荣,鸟语花香,环境幽静,是学习的绝佳场所。前临浙大西迁陈列馆,浙大“求是”精神浸润其间。
中共湄潭县委党校成立以来,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干部培训班235期共32918人次,培训了大批干部,为提高湄潭县干部队伍的素质,推进湄潭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开办了学历培训,涵盖脱产中专、党校学历函授,贵州师范大学函授,共毕业学员2755人,为湄潭干部职工学力提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中共湄潭县委党校现有教职工19人,高级讲师2人,讲师3人。已建成中央党校远程教育C级站,有多媒体教室一间,具备现代化教学条件。
湄潭山川秀丽,佳境胜地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美誉。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江山水画廊”,全国最大的连片茶园“中国西部茶海”,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下第一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核桃坝—龙凤风情茶庄”,国内内容丰富的喀斯特博览园“百面水风景区”等旅游资源,乡村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科教之旅、红色之旅正蓬勃发展。中共湄潭县委党校真诚欢迎省内外同仁到湄潭传经送宝,共促党校发展。
点赞(7251) 访问数量:(5586)
中共凤冈县委党校 凤冈县行政学校
中共凤冈县委党校创建于1956年,在县委领导下,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培养造就全县高素质的党员领导干部的特殊职能;同时又担负着加强党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
学校坐落在县城县府路,占地面积72600m2,建筑面积32600余m2,办公区设有教学楼、办公楼、学员住宿楼,配有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中央远程教学报告厅等先进硬件教学设施以及图书室、阅览室、篮球场等配套设施。其中有能容纳600人、150人、50人的多功能厅各一间,有34间多媒体标准教室和一间260 m2的图书阅览室,有可容纳1500多人同时就餐的食堂和300m塑胶环形跑道的运动场。此外,学校拥有计算机840台,专职计算机教师18人,安装了光纤宽带,并建有校园局域网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C级站,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
建校以来,在中共凤冈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凤冈县委党校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党校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基本设施、教学科研手段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县委党校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中央、省委、市委党校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后勤为保障,不断深化改革,本着“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创新办学思路,严格教学管理,求强图变,励精图治,创新干部和农民工培训理念和机制,加大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干部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科研、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充分发挥了党校教育培训干部的重要阵地作用和轮训干部的主渠道作用,使学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渐发展壮大。
2002年凤冈县委党校与凤冈县职校合并,形成“一套班子、多块牌子、多种模式、多种功能”的办学格局,实现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学校综合实力大为增强,现有在职干部职工113人,其中党政管理人员6名,专业技术人员102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3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2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7名),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由于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我校先后获得了贵州省第二届“创业之星”培训农民工先进单位和第七届全国“创业之星奖”、“全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从2000年来多次被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先进工会、先进团委。
中共凤冈县委党校联系电话:0852-5222455
点赞(7308) 访问数量:(5140)
中共余庆县委党校 余庆县行政学校
中共余庆县委党校、余庆县行政学校是在中共余庆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余庆县委、县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
县委党校始建于一九五三年,因历史原因曾一度中断办学,后恢复于一九七四年。二00三年五月,挂牌成立余庆县行政学校,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机构格局。
现有在编人员10人,其中,教学人员6人(高级讲师2人,讲师1人,助理讲师1人),后勤管理人员4人。党校由县委领导任校长,由常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下设校务办公室、教务办公室。行政学校由县政府领导任校长,设常务副校长和副校长。
学校教学主要培训轮训党员干部及公务员。
中共余庆县委党校(余庆县行政学校)在上级党校(行政学院)和余庆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中央和地方的方针政策,努力学习,认真研究,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为余庆县培养了大批优秀党政干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余庆县委党校(余庆县行政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将继续努力,紧紧抓住学校工作的中心,为余庆县干部队伍建设和县城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点赞(7199) 访问数量:(2987)
中共务川自治县委党校
务川自治县行政学校
务川自治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一、基本情况
中共务川自治县委党校(原务川县委党校)始建于1959年9月,当时隶属于县委组织部和宣传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该机构被撤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1979年4月务川县委党校正式重建,属县委的职能部门,1987年,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立,改名为中共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委党校(务川自治县行政学校)。2007年6月,按县委常委会议决定,经县编委会研究,根据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务机编〔2007〕21号)及(务委办通〔2007〕55号)文件要求,于2007年8月与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县教师进修学校、县农广校、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遵义分校务川工作站)资源整合,成为现在的务川自治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行“一套班子、一支队伍、多块牌子”和“统一法人代表、统一内设机构、统一资产管理、统一工作部署、统一岗位设置、统一目标考核、统一利益分配”的管理体制,隶属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业务工作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指导。
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办学需要,在县委、政府重视下,2009年,务川自治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始异地修建,并于今年8月搬迁至新校区开学。新校区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
二、内设机构
我校是务川自治县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公务员培训、职工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乡土人才培训、农民技能培训以及劳动就业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为了学校的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功能,使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根据务机编[2007]55号及务机编复[2012]6号文件,务川职教中心核定编制151人,下设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学员)处、总务处、教研室、培训处、招生就业办、实训处、保卫处共九个股室。
三、师资队伍建设
历年来,县委、政府和教育科技局都十分重视职教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2012年,又恰逢是我县突破高中阶段教育验收之年,县委、政府和教育科技局出台相关政策,通过人才引进、招考等形式,今年为我校新增教师55人,大大提高了学校办学能力和培训能力。学校现有职教职工120人,其中:校级领导4人(一正三副),中层干部9人,教师(含校级领导、中层干部)96人,后勤人员13人。另外,保安5人、宿舍管理人员9人,食堂工人11人。为了满足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在2012年4月,在县委组织部支持下,从县管专家、领导和全县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请了87位客座教师,已全部颁发了聘书并建立了客座教师档案,完善了培训教师队伍。
为了满足教学和培训所需,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今年从相关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17人,作为我校职业技能培训兼职教师,学校还对在职教师通过外派学习、与周边党校教研、下乡调研等方式,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四、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我校现有教学综合楼一幢,教室60间(其中多媒体教室3间、培训教室1间、琴房2间、形体训练室2间、计算机教室3间微机180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1间、酒店管理实训室1间)、办公室15间、会议室3间、教师坐班室2间。各办公室办公设备较齐备,配有计算机、打印机等。
五、教科研工作
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党校(行政学校)的指导下,在县委组织部的关心下,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以深入学习贯彻国发2号文件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核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按照我县“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党校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提升党政干部服务发展、推动跨越能力素质为重点,根据干部的不同类型和岗位,积极开展干部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岗位培训等。坚持质量第一、注重实效的原则,提高了培训效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我县顺利实现“减贫摘帽”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2012年参加的教科研工作有:遵义市委党校校级课题研究一个——《在生态旅游业建设中如何利用仡佬民族民间文化元素》。在“遵义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参与论文三篇——《遵义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遵义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遵义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党组织能力建设研究》;在“2012年县级党校体制改革论坛”(吉林通化市委党校)中参与论文一篇——《当前县级党校存在的困难和思考》。
六、今后工作思路
1、按照黔委厅〔2013〕19号文件精神,积极向县委、政府争取经费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15年达到县级党校中专体制要求,并通过评估。
2、面对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新形势、新任务,党校(行政学校)需继续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我们更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务川自治县“十二五”规划——“产业致富、园区突破、城区倍增”战略,在打造“新型材料基地、绿色食品强县、山水园林城市、人文旅游新区、仡佬文化中心”五大目标中发挥其培训职能,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点赞(7304) 访问数量:(3513)
中共正安县委党校 正安县行政学校
中共正安县委党校始建于1958年8月。 1998年8月,中共正安县委党校与教师进修学校合并办公,挂“中共正安县委党校”、“正安县行政学校”、“正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正安县电大工作站”、“正安县成人教育培训中心”五块牌子,实行“一套班子、五块牌子”的办学模式。
学校位于正安凤仪镇桃园社区五小区。校园面积6100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110平米。现有办公楼一栋(内有办公室12间、小会议室1间、档案室1间);教学楼一栋(内有教室8间、阶梯教室1建、大教室2间、图书室1间);学员楼一栋(内设学员食堂),可住宿56人。
全校现有教职工22名,专兼职教师14名,占教职工总数的63%,其中高级讲师9名,占教职工总数的40%,行政后勤人员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36%。党校内设机构有党政办公室、教务处、后勤处、学员股、教研室等机构
中共正安县委党校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不断顺应新时期党校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从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方面入手,开创了党校工作新局面。2004年,筹集资金130万元,修建综合大楼和改建学员楼。校领导还通过积极争取和多方筹资,先后购进添置电脑32台,建立了微机室,开通了宽带网; 2004年建立中央党校远程教育网C级站,实现与全国党校远程教学网站的建成连网,为全国推进党校工作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我校还特别注重教职工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此外,不断完善机制,提高授课教师的待遇,鼓励教研人员注重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行科研成果进课堂,努力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中共正安县委党校在办好主体班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多办学历班,走多功能综合办学的路子。1994年开办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函授学院教学班(本、专科),办学至2009年年底结束,共培养本、专科学员2018人。1990建立“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正安电大工作站”,开办了电大教学班(本、专科),现有在校生524人。
校址:正安县凤仪镇桃园社区五小区
邮编:563400
电话:0852-6401758
传真:0852-6401758
点赞(7276) 访问数量:(3610)